党建引领聚合力,幸福账单映初心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要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这一要求与夷陵区“党建引领幸福小区”的活动实践高度契合。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夷陵区以党建为纽带,将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民生改善的“幸福账单”,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内涵。

党建为核,构建多元治理共同体。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夷陵区的实践正是这一要求的生动注解。通过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紧密协作的四级组织架构,党的组织体系有效延伸至楼栋单元。目前夷陵区已建立179个党组织、148个业委会,推动“党组织独唱”向“多元主体合唱”转变,打破了部门壁垒,让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民心为本,激活共建共治共享动力。建设有温度的城市,关键在于激发居民自治的内生动力。夷陵区将此理念落到实处。例如,东湖雅居B区党员刘先生带头拆除违建楼梯、移除挡道大树,带动19项问题清单七成告捷;夷兴五巷楼道灯改造中,居民不仅积极配合施工,还主动监督工程质量。这种党员带头示范、群众积极参与的模式,既破解了物业管理“独角戏”困局,更培育了“社区是我家”的共同体意识。锦湖社区新建200个车位的充电棚,从根源上消除了飞线充电乱象,以设施建设引导规范行为。东城试验区则推行专业维修、党员巡查、居民互助相结合的三维保障机制,确保每一盏路灯都能持久守护居民夜归安全。人民至上的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街巷实践中生根发芽,成为提升治理效能的源头活水。

问题导向,精准破解民生痛点。城市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夷陵区以“敲门行动”精准摸排需求,67名党建指导员深入217个小区,累计走访1.3万余人次,梳理出电动车充电难、老旧小区设施老化等1500多个民生痛点,累计解决各类实际问题800余项。港虹社区弘林大厦通过“五方见面会”,将居民“楼道太黑怕摔跤”的担忧转化为声控灯安装项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然资源执法大队进驻夷兴三巷老街供销社小区后,将居民提出的28项诉求列入清单逐项攻克。从实施飞线入地到更换化粪池井盖,仅投入2000余元就撬动了小区环境的大幅提升,困扰居民多年的雨季积水、蚊虫滋扰等顽疾迎刃而解。这种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将抽象的城市治理目标具象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身边变化,实现了从政府供给主导到群众需求导向的治理理念革新。

楼宇的高度源于地基的深度,治理的效能来自组织的活力。当干部下沉包联转化为全民参与的共治共舞,点滴的努力便能汇聚成温暖全城的星河。真正的城市现代化,不在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上,而在基层党组织将“民声”转化为“民生”的行动力中。脱去职业的外衣,我们都是小区的一分子,只有我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幸福小区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来源:区委网信办 作者:东城试验区余柯仪、朱晶莲 责编:谭羽利 审核:朱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