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苦行僧式基层农业的“守望者”

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有这样一群“守望者”,他们扎根乡土、情系三农,用专业知识和赤诚之心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他们像种子一样扎根基层,像火炬一样传递技术,像桥梁一样连接文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他们就是乡村农业的技术干部。

基层技术干部最可贵的是始终与农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他们走村入户,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夷陵区农艺师梁遂权38年如一日扎根农村,累计走访农户1.2万人次,解决技术难题5000余条。他独创的"田间课堂"培训模式,用通俗易懂的顺口溜传授技术,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在陈家冲村,他自掏腰包建起"周末试验田",17年间带动周边三个村发展1000余亩红心柚产业,使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同样令人敬佩的是云南怒江的农技员杨光(化名)。这位80后研究生放弃省城工作机会,扎根怒江峡谷8年,为当地引进高山蔬菜种植技术。他克服语言障碍,走遍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村寨,手把手教农民种植技术,带动当地发展高山蔬菜基地3000亩,帮助2000多户贫困群众脱贫摘帽。

面对农业生产中的各种技术瓶颈,基层技术干部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梁遂权独创的"一穗三法"嫁接技术,让芒果一年复冠、两年挂果,这项技术在非洲多个国家推广,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示范项目。在乍得,他改良的水稻品种"SABE-12"使当地亩产提高3倍,被当地媒体称为"中几友谊的种子"。在技术推广中,梁遂权善于因地制宜。他针对非洲当地条件,发明"土洋结合"育苗法,用漫画图解让农户掌握技术要领。在马拉维,他仅用90天就完成柑橘嫁接移栽,比常规周期缩短9个月,创造了农业技术推广的"中国速度"。

广西水稻专家李卫国亦是如此,他连续8年参与援助非洲农业项目,在坦桑尼亚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使当地单产提高3倍,创立的"中非农业示范园"成为东非地区农业技术培训基地。

基层技术工作往往意味着清贫与坚守,但他们无怨无悔。梁遂权在非洲工作期间,90多岁的双亲相继离世,他强忍悲痛坚守岗位,朝家乡方向奔跑13.14公里寄托哀思。在非洲的2400多个日夜里,他多次感染疟疾高烧不退,仍坚持工作。他采集12种非洲种质资源送回国内,为农业科研作出重要贡献。梁遂权把毕生积蓄都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中。他的办公室里,最值钱的就是那台用了10多年的摩托车,那是他走村串户的"老伙计"。有人问他图什么,他说:"看到农民丰收时的笑脸,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同样令人动容的是新疆林果专家王建国,他连续15个春节坚守红枣基地,带领团队培育新品种,妻子患病期间仍坚持完成技术推广任务。

这群"守望者"一样的基层技术干部,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最朴实的坚守往往能创造最动人的奇迹,最平凡的岗位同样能书写最精彩的人生。梁遂权和他的同行者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服务三农,用坚守诠释担当,在广袤的田野上谱写着新时代的"大地颂歌"。

(来源:区委网信办 乐天溪镇人民政府:施虹键 责编:谭羽利 审核:高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