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撬动湖北新质生产力的“天空支点”

武汉汉南机场开通“空中巴士”,十堰市低空飞行器大型试验基地在竹山通用机场正式启用,宜昌柑橘园里的植保无人机开始自主执行AI施肥指令……从“概念热”到“产业实”,一场关于低空经济的变革正在荆楚大地上演。

相较于传统航空经济对高空航线的依赖,低空经济本质上是“空域资源精细化开发”的革命。从目前形势来看,湖北低空经济初露锋芒,但空域限制、产业分散、应用单一等问题仍待破解。当“向天空要效益”成为区域竞争新赛道,湖北如何以低空经济为支点,撬动新质生产力的跃升,以新姿态“破空而出”?

破局 “能飞” 难题,向制度创新要空间。空域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当前湖北仍存在空域碎片化、审批效率低下等问题,应积极争取国家低空改革试点,在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等重点区域,推行低空空域分类管理。通过划定 “隔离空域”“监视空域” 等,明确使用规则与准入条件,并将多部门审批整合为 “一站式” 线上办理。同时,加快省级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空域管理、计划申报、气象信息共享一体化,以智能监管保障飞行安全,让飞行器 “能飞尽飞”。

破解 “孤岛” 困局,向链式发展要动能。“苏州加码低空经济布局”“常州发力低空经济”“珠海设立百亿级低空经济基金群”……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等工具,定向支持低空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场景落地,已然是大势所趋。湖北应重点围绕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衍生综合服务等领域,为无人机、通航等细分领域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资本支持,落实“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策略,加速培育本地创新主体。同时鼓励企业开展跨领域合作,开发 “低空 +” 产品,实现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医疗等业态融合发展。此外,依托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速航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转化,为产业链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突破 “试点” 局限,向全域应用要效益。总结武汉、荆门等地的试点经验,编制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建设指南,同时结合湖北各地资源禀赋,差异化布局低空经济产业。例如在武汉、襄阳等地发展无人机物流、航空研发等高端业态,在恩施、神农架等地大力推广低空旅游项目,在潜江、天门等洪涝易发区配备系留式无人机基站。同时,构建全省低空经济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试点盆景”转化为“产业森林”,助力湖北在低空经济赛道率先形成“政策—技术—市场”的闭环。

低空经济是一片万亿级蓝海,更是区域竞争的新高地。湖北正在以更开放的制度、更包容的生态、更大胆的应用,打开低空经济的想象空间——当载人空中出租车在光谷至鄂州航线常态化运营,当“无人机快递进村”覆盖所有偏远乡镇,当低空遥感数据成为长江大保护的“数字底座”,当“飞起来”变为“飞入寻常”,这片曾见证过“万里长江横渡”的热土,将在这场天空资源的竞逐中,书写属于中部崛起的新传奇。

(来源:区委网信办 下堡坪乡人民政府 李天添 责编:谭羽利 审核:高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