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鸦鹊岭镇:宜昌垃圾发电项目 书写城乡共荣新篇章

春风拂过长江之畔,在宜昌市郊的群山环抱中,一座颠覆传统认知的“绿色电厂”正绽放着科技与自然交融的璀璨光芒。这里没有刺鼻的浓烟与嘈杂的轰鸣,唯有樱花轻舞、流水潺潺,与身着工装的员工穿梭花径的和谐图景。作为日处理1500吨生活垃圾的现代化工厂,宜昌垃圾发电项目以“超洁净排放、园林式布局、循环型经济”的三重突破,重新定义了垃圾处理设施的生态价值与社会使命。

生态与工业共融交织,塑造城乡新地标

工业与自然的共生美学。设计团队依托自然山体,将80米高的烟囱与樱花道、生态湖巧妙融合,形成错落有致的立体景观。全封闭负压厂房隐身于绿植中,实现了“厂房隐于林,烟囱没入云”的视觉效果。重构垃圾处理厂“脏乱”的刻板印象,化身城市后花园。

四季流转的生态展廊。厂区中央的生态湖碧波荡漾,湖畔假山层叠错落,百日菊、海棠等花卉随四季轮转绽放;蜿蜒的步道相伴着百花芳草,勾连起春天的樱花雨、夏天的星空剧场、秋天的银杏叶书签与冬天的瑞雪图景。时间与空间的纵横轴在这里融洽交织,精准定位出绿色环保的生态展廊。

荒山土坡的生态蜕变。精巧的设计将80米高的烟囱升级为“生态灯塔”,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照亮了破解“垃圾围城”的生态之路。六步法烟气净化工艺将废气凝成比晨雾更洁净的袅袅白气,随风散入云霞。这座矗立于城乡交界处的生态灯塔,向城市传递着“变废为宝”的清洁能源密码。场外,昔日蜿蜒裸露的荒坡通过播撒野花组合,形成千米花带,员工通勤路变身香草疗愈走廊。



绿色循环引领,书写城乡共荣新篇章

“变废为宝”的能源革命。宜昌垃圾发电项目1500吨/日处理能力破解了“垃圾去哪儿”的严肃课题,年发电量可满足20万居民生活用电,减少填埋占地超千亩。而它的辐射效应远不止于此,更具创造性的生态循环正在延伸。

乡村振兴的绿色纽带。宜昌垃圾发电项目化身乡村振兴“绿色纽带”,优先吸纳周边村民,提供物业管理、园林维护等30余个服务型岗位,人均年增收近4万元,实现“离土不离乡”。村民称,家门口的“绿色工厂”成了“聚宝盆”,收入稳定又能顾家。项目还将收益用于企地共建,利用处理后的炉渣制建材,形成“垃圾发电——废渣利用——农业增效”循环链。

科普旅游的创新实践。厂区通过开放科普教育馆,吸引民众了解垃圾焚烧发电的绿色工艺,累计接待访客超8000人次,将工业科普与乡村文旅相结合,带动周边农家乐、景区增收,昔日的城郊荒地跃升为网红打卡地。

人与自然的景观共生。厂区毗邻沪蓉高速、G348国道,与周边绿化景观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工业与自然和谐共生。通往厂区的专用公路串联农田、村落与厂区,让交通干线蜕变为流动的生态长廊。来访者沿路体验“车行花浪间,景随四季变”的诗意通勤,见证基础设施与生态美学的深度耦合。


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打造诗意栖居的职工之家

电厂与家的温馨和谐。从硬件设施到生活场景,构建多维度的舒适体验。全封闭负压厂房隔绝异味与噪声,中央空调与新风系统保障舒适环境;员工食堂严选有机蔬菜,从饮食源头守护健康;健身房、读书角、篮球场等多元空间满足员工运动、阅读、社交的差异化需求。当夜幕降临,星空剧场交织着运动的活力与阅读的静谧,勾勒出工业空间里的温情画面。

生态疗愈与精神滋养。“在这里工作,幸福感比花香更浓!”厂区员工的这句心声,道出了宜昌垃圾项目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刻诠释。这里不仅是绿色能源的生产地,更是一个充满温度与诗意的成长家园。篮球赛释放活力,全民阅读浸润心灵,让工业理性与人文温情在此共生。这里的“职工之家”不仅是工作场所,更是一个承载情感、滋养精神的温暖港湾,让员工在忙碌中感受生活的诗意与温度。

事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项目致力于打造“可生长”的厂区生态,让每位员工在奋斗中遇见更好的自己。通过元宵节、全民阅读、劳动竞赛等周期性活动,构建互动共享的社交场景,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在四季流转的自然节律中,组织契合时令的文化活动,让员工在工作之余触摸生活的丰富肌理。从硬件设施到软性服务,从个体关怀到社区共建,这里既是生产阵地,更是成长家园。



站在烟囱观景台远眺,宜昌垃圾发电项目与远山青黛、金色花田构成一幅动态的青绿山水,运输车辆有序穿梭,这座“花园电厂”正以科技之力守护绿水青山,以人文关怀温暖千家万户,更以绿色经济纽带串联城乡共富之路。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峡工程、发表“4.26”重要讲话七周年,作为三峡集团首个固废处理项目,宜昌垃圾发电项目不仅实现了“垃圾变资源、荒坡成花海、工业融自然”的生态奇迹,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未来,它将继续书写长江大保护新篇章,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当夜幕降临,厂区景观灯带勾勒出流线型的建筑轮廓,与星空下的油菜花海交相辉映。在这片曾被贴上“邻避”标签的土地上,新时代的环保人用智慧与情怀书写着不一样的答案:以科技敬畏自然,用绿色赋能发展,让每一克垃圾都成为生态文明“邻利”的精彩注脚。

(通讯员:严清 淦方茂 责编:陈铭 审核:朱家梅)

评论一下
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