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直播卖货 下堡坪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

田间直播如何操作?较线下销售,直播销售有哪些优越性?怎么搭建物流体系,确保销售货物的运输畅通······

8月18日,一场关于“如何帮助中药材种植户干好直播新农活”的讨论,在夷陵区下堡坪乡文化分中心举行。针对前述系列问题,分中心工作人员余贵福和宜昌拾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自媒体专家团队逐一探讨、解决。

为做好文化惠农工作,通过电商助力乡村振兴,今年以来,下堡坪乡引进宜昌拾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乡内开展新媒体培训,通过民间故事培训和打造“农民网红”等形式,实现非遗文化传承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双赢发展模式。

现年62岁的余贵福,被大家笑称为乡村振兴的“文化轻骑兵”。他与自媒体的结缘,本是为了更好传承本地民间故事和剪纸等非遗文化。

下堡坪乡地处偏远,近年来本地青年多外出务工,非遗文化传承面临断层,为使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作队伍中来,余贵福实地走访数十名优秀传承人,寻求非遗传承新出路。

在此过程中,有人建议,将网络直播和非遗传承相结合。起初听到,余贵福有点“懵”,因为他对手机最复杂的操作就是接打微信视频,网络直播没听说过、更没做过。

抱着为非遗传承探寻一条新路的想法,今年3月,余贵福联系到宜昌新达人主播职业培训学校创始人哈国虎,简单沟通交流以后,哈国虎对直播知识点的专业讲解,让他吃了一粒定心丸。

在后期的反复研讨磋磨中,结合下堡坪乡秀水大米、高山土豆、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优、但销路和价格受商贩影响大,农民收入不稳定等实际情况,余贵福和哈国虎确定了“一村一品一主播一直播间”的计划,重点培育民间故事创作达人和农村主播达人,打造全国非遗文化内容电商产业开发示范项目。

为防止创意撞车和内容同质化让农民错失红利,余贵福和哈国虎决定引导村民尽快“出镜”:一边,哈国虎加紧“简化”课程专业知识,让参训学员更易理解;另一边,余贵福一户户走进村民家中,加紧挑选第一批学员。

余贵福这边的“开头”并不顺利。听到要把自己打造成“网红”,大多数村民的第一反应是怀疑和拒绝。“看看我一个60多岁的人都在运用新事物,你们怕什么?”碰到这种情况,老余都是赶紧打开手机,给大家分享自己发的第一条抖音短视频,并反复劝说大家勇于尝试,“即使最后没成‘网红’,你们也可以多学学玩手机嘛,把智能机用成老年机,多浪费!”

余贵福的鼓励,话糙理不糙。经过一个周的反复劝导,他终于凑齐了首批150名学员。3月8日,下堡坪乡第一期新媒体培训班开班。课堂上,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边学边操作,一个又一个带着“下堡坪”标识的短视频作品接连出炉,获得网友大量点赞。

首战告捷,坚定了余贵福的信心。为在群众中深入普及自媒体运用,让更多人吃上“文化饭”,他更忙了:培训的时候,是后勤;拍摄的时候,是指导;拿起手机,还是点赞员。自媒体应用的这片“红海”上,村民扬帆远航,他是坚守灯塔的引路者。

截至目前,下堡坪乡共开展民间故事传承人新媒体培训11次,培育民间故事传承人1100人、粉丝数量5000人以上的网红达人500余人,开通抖音直播间185家,每天创作故事500余条,每场直播至少可为参与直播农民增收120元。

大山深处的老百姓吃上了“文化饭”。对于现在的成绩,余贵福表示,有些意外但不会满足于此。他说:“下堡坪乡本就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也是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芳的故乡,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最大底气,我们有信心端牢这碗‘文化饭’,让更多人吃饱、吃好!”

通讯员:刘海艳

责编:雷奥琳

审核:朱家梅

评论一下
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