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一百•入党故事】欧阳运森:不能忘过去的苦 永记党的恩情

我出生在旧社会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我父亲兄妹5人靠祖母拉扯,乞讨为生。母亲因前任丈夫被抓壮丁渺无音讯,一人流离失所,经人介绍改嫁给父亲。 改嫁后,母亲生我们兄妹三个,一家大小五口人,生活来源全靠父亲砍柴卖。

在我幼年时期,抗日战争还未结束,日本人实行“三光”政策,经常到村子里来扫荡,我的母亲抱着我们到处东躲西藏。抗战结束后,又逢内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我的叔叔更是被国民党抓丁拉夫,再无生还。

1949年解放后,此时我6岁,正值童年。我们穷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翻身做主人的道路。解放初期,经过反霸斗争、土地改革,我们贫苦农民都分到了土地,做了土地的主人,摆脱了给地主做长工的苦日子,那种喜悦和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正是由于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才使我们有了当家作主的地位,父亲在党的领导下,成为了乡人民代表,积极参加打土豪、分田地,响应互助合作化、人民公社化道路,一家人吃饱穿暖。也是在党的领导下,我这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有了光明前途,从小学、中学,一路读到大学。在学习生涯中,我的父亲一直是我的榜样,他在我的学校大讲堂上进行忆苦思甜的革命教育,激发了同学们为革命而读书的学习热情,更坚定了我一辈子跟党走的决心。

1968年大学毕业,风华正茂。怀揣着报国之心,秉承着为民之志,在党的领导下,我走上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主相结合的道路,被分在分乡区上洋公社红星大队第6生产队插队落户,后又分配到太平溪区工作。当时工作条件艰苦,90%的时间都是在农户家里居住,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回想那时的情景,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总想用兢兢业业的工作来报答党的恩情。

1974年,在经历了5年的基层历练后,我的皮肤晒黑了、双手长茧了、思想成熟了,与贫下中农的心更贴近了。从书生气十足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个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参与者,在党组织的考察下,在当年的“七一”前夕,我终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组织的一员。

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时时刻刻都以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我。1975年,在县委办工作期间,面对上传下达、参谋服务、文件起草等诸多繁杂事务,我丝毫不敢懈怠,加班加点是常态。后来历经县档案馆、县委政研室等多个岗位,我始终坚守入党的初心,坚定为民的宗旨,坚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念。我深知,作为一名穷苦家庭的孩子,如果我们的党没有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我还处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之中,就不可能拥有读书学习的机会,更不可能成为一名国家干部,为党和人民工作。我从内心深处感谢党带给我们幸福生活,感谢改革开放政策给国家事业带来的光明前途!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自2004年退休以来,17载光阴转瞬即逝。在党的指引下,我始终秉承着“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精神,担任中共夷陵区委办公室退休支部宣传委员,发挥特长和爱好,编辑《机关老年》简报。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先后参与设计车溪风景区的人民公社纪念馆、石牌景区、三峡人家、长江市场的初步构想、踏勘、规划、协调等具体工作。积极参加社会献爱心活动,向区档案馆、区图书馆、枝江水府庙玉皇阁、宜都二中、东湖高中捐赠古钱币、铜元、银币和粮油布票诸多年代纪念物件。

我们经常在说命运,但我觉得,命是自己的,运却和整个国家相关联。从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童年一路走到衣食无忧、儿孙满堂的晚年,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领我们建立了新中国。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从内心深处呼唤年轻的人们不要忘记旧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永远铭记党的恩情,好好珍惜今天,奋斗明天,为国富民强贡献自己的一切。

作者:中共夷陵区委办公室退休支部 欧阳运森

责编:谈金临

审核:高秉龙

评论一下
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