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三在”工程 律动富美夷陵

近年来,乘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夷陵的春风,夷陵牢记嘱托、大胆探索,以市委提出的“三在”工程为统领,创新“三约三引”工作载体,持续深化党组织、党员和群众间的血肉联系,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齐头并进,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龙泉镇 高标准抓“三在” 高起点谋振兴

宜昌重镇龙泉,是全国小康明星乡镇、中部地区百强乡镇。所辖16个村中,现有账面资金过千万村2个、过百万村7个,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44元,同比增长7.7%。

如何在高起点上推进乡村振兴?龙泉镇党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三在”工程为统领,着力将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阵地打造成为群众发展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情感离不开的“主心骨”,使群众更加自觉地听党话、跟党走,推进了基层党建与高质量发展融合并进,村容村貌、硬件设施、产业发展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龙泉镇通过党支部引进市场主体、领办合作社等多种方式,让党员、能人、群众参与村级发展,让村集体经济回馈群众,让成果惠及群众。雷家畈村通过领办乡村游合作社,村集体年收入可增加20万元以上;柏家坪村通过与百里荒集团共建百里新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支撑,康养产业拔地而起;龙泉村用集体收入反哺村民,实现入学有奖励、住院有报销的小康生活。

该镇引导各村加速实现“办公区域最小化,服务区域最大化”,让阵地由区域管理中心向经济、信息、服务、文化、活动中心转变。对标江浙沿海,高标准建成了龙泉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全面深化龙泉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立足群众和企业需求,真正当好“身在兵位,心为帅谋”“身在内陆,心想沿海”“身在机关,心系一线”的“店小二”,积极承接区级下放的393项行政审批权和公共服务事项,构建“一门、一窗、一站式、一次性”政务服务机制,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真正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红利。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龙泉镇党委抓住关键少数,大力实施“头雁工程”,让懂农业、爱农村、为农民的乡贤能人进入干部队伍,融入群众之中。2018年村级换届中,先后引进15名乡贤能人、退伍军人、退休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调整村支部书记10人,大胆启用了2名90后年轻书记。

“服务好基层百姓,让他们在农村也能享受到城里的品质生活,这是我的党员承诺。”高峰是龙泉镇龙泉村“两委”班子换届以来履新的首个“90后”支部书记。在他和一群年轻基层干部带领下,龙泉村大力建设产业型党支部,培养“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干部队伍,打造“离群众更近”的村级服务综合体,让润物无声的行动,化作滋养富美乡村的和风细雨。同为“90后”的雷家畈村党支部书记陈静,在工作上也是一把好手,在她和支部“两委”班子带领下,雷家畈村大刀阔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为了“植入”新产业、汇聚新动能,龙泉镇以“试验区”引领乡村振兴。通过党委牵头、支部领头、党员带头,以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为重点,系统谋划“五大振兴”,通过舞活产业发展“一条龙”,下好乡村振兴“一盘棋”,绘好美丽乡村“一幅画”,建好党建示范“一条路”,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在全镇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7个,整治村2个,打造美丽村湾30个,美丽庭院70户,网红宋百路全网聚焦,流量超过1000万+。

以“全覆盖”推进产业升级。把支部“建在合作社、建在产业链、建在园区”,在全镇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17个,汇聚党员383名,为产业转型和园区发展提供了中坚力量。在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服务广盛等重点任务中,党员当先锋、打头阵,仅用1个月时间征地1000亩,刷新了龙泉征迁速度。

以“新模式”创新社会治理。构建“村党支部+特定组织+特定人群”服务模式,不断优化乡村社会治理结构。雷家畈村通过红白理事会发挥作用,一年内村里红白喜事下降了八成。在2019年“夷陵一家亲”APP村级满意度测评中,位居全区前列,群众认可度得到全面提升。

在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有越来越多有活力、有干劲、有思想的年轻人和致富党员能人,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时代的青春靓色。正如群众期盼的一样,不仅是要产业更旺、收入更丰,更希望乡村更美、生活更便利。

太平溪镇 夯实“三在” “诺”出风景

白云绕青山,农家笑语喧……近日,记者走进夷陵区太平溪镇,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

近年来,太平溪镇党委坚持以“党员公约”活动为主线,以“三约三引”支部工作法为抓手,筑牢夯实“三在”工程,发挥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作用。

践行“党员公约”,引领党员融入群众。太平溪镇党委激励党员要主动融入群众、成为群众中的先进典型,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要围绕承诺发“誓愿”,让诺言成为行动指南,充分利用农村面子观念,让说的话就得兑现。

围绕践诺当先锋,让行动成为典型带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员和干部。党员要践行共性公约,更要践行个性公约,践诺过程贯穿全年。践诺的过程就是主动融入群众、以身示范,争当敬业奉献的岗位能手,争当乐于助人的道德模范,带动周围人比学赶超、共同进步。通过承诺、践诺,实现党员与群众的主动融入,实现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今年6月,镇委组织开展“践行党员公约,夯实‘三在’工程”微演讲比赛,26个支部100多名党员参加活动,在全镇掀起了党员干事创业、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同时,太平溪镇党委还积极指导村规民约制定,严格落实5个程序、9个步骤,2019年12月完成了伍相庙社区居民公约,2020年6月完成了12个村村规民约内容制定。

制定村规民约内容坚持符合镇委期望、符合发展需要、符合各地实际,重点聚焦狠刹人情风、环境卫生、文明守礼等内容,便于群众记住,能够落地实施。“扫干净、码整齐、收通豁、种花草”的12字人居环境标准被写进很多村的村规民约后,家家户户开始创建美丽家园,互相评比出最美庭院,“绿净齐富厚和”的美丽乡村正款款而来。

因地制宜,特色产业大发展。产业是带动群众致富的根本。太平溪镇坚持“突出特色、壮大规模、提升档次、塑造品牌”的思路,推进共富合约。以“党建+旅游”为方向,建成宜昌市第一个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党员干部教育基地,挂牌以来接待省直单位党员干部教育培训50批次1158人。

由各村党支部牵头领办各类合作社、协会等社会组织,积极发挥服务群众创业增收、服务产业发展的作用。

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许家冲党支部2018年领办成立的宜昌市圣至星园旅游专业合作社,坚持支部引领、工会助推,28家民宿社员走上民宿产业发展集体协商的道路,达到统一管理、规范经营、共同受益的目标,村域旅游一片火热,今年上半年许家冲仅民宿餐饮毛收入达300万元,村集体增收达10万元。移民韩永红开办的“韩家大院”农家乐年创收86万元,带动依山水、怡家人等十多家新兴民宿蓬勃发展,安置42名村民就业,探索民宿旅游创业致富的新路子。

另外,太平溪镇发挥好各类经济组织带动致富作用,以支部招商引资、扶持,让各类经济组织参与发展建设,发动村民致富。“三峡·艾”手绣基地是由坝区移民谢蓉创立,占地1000多平方米,主要销售刺绣材料包和成品,年销售额近1770万元,同时解决58名移民妇女就业,带动周边近100余名移民妇女在家灵活就业,让移民姐妹们创业、生活在一个大家庭。

“疫情期间,物流不通,店铺根本无法发货,上半年收入仅500万元。”谢蓉满脸无奈,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不仅没有降低员工工资,还酌情为员工增加部分收入。

2018年以来,伍相庙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谢东带领“两委”班子,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进美丽村湾建设,倡导社区精细化服务。居民们反映问题,社会矛盾及时化解,两年时间至今未有一起居民纠纷,居民关系十分融洽。

“谢书记,小区的道路太差了,能不能争取资金重修一下。”一位居民苦于自家门口道路坑洼不平,主动找到谢东诉苦。

“我是党员,我带头!拆除我家门口的花坛、车位不要分文补偿!”听说社区要修路,伍相庙社区一组居民率先表态,在该组居民的带领下,居民们积极响应,纷纷支持重修道路。

今年2月,为做好人口复杂、管理难度大的集镇片区疫情防控,社区推选集镇47名楼栋长参与信息摸排、体温监测、代购物资等,为太平溪镇打造无疫乡镇贡献力量。

如今,发展的种子已经在太平溪镇落地生根,引领助力的乡村发展花芽正繁荣生长。

太平溪镇党委书记张妮娜介绍,为了夯实“三在”工程,全镇各支部通过“三约三引”工作法,着力抓好党员、群众、各类组织三类对象的约束和引导,让党建引领实现全覆盖,促进党员、群众、各类组织的共建共享,真正实现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群众生活在集体中、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

通讯员:李忠甫

责编:谈金临

审核:朱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