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外的冷冻食品包装已多次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近日,西安一市场的进口虾包装又检出阳性,引发公众关注。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曾在央视一档新闻节目中表示,北京、大连疫情均与海产品加工与销售有关。
冷冻食品,尤其是冷冻海鲜,成了最近出现「新冠阳性」新闻最多的社会焦点。仅最近一段时间,权威渠道公开新闻报道的案例就有:
8月9日,烟台3家企业自大连口岸进口的冷冻海鲜产品,3 份外包装样本核酸阳性;
8月11日,深圳市龙岗区一份从巴西进口的冷冻鸡翅核酸检测阳性;
8月12日,芜湖一家餐饮店的冷冻海鲜核酸检测呈阳性;
8月13日,西安方欣市场的厄瓜多尔进口虾包装核酸阳性;
为什么阳性的总是冷冻食品的表面与包装?难道新冠病毒偏爱冷冻环境吗?各种冷冻海鲜、肉类还能吃吗?
1.低温和塑料,确实利于病毒保存
不单是新冠病毒,很多病毒都耐冷不耐热,非常不怕冻。
许多病毒可以在4°C的冷藏室环境下保存一个月,在冷冻条件下保存数年,在超低温和冻干条件下稳定存活。
在这个过程中,病毒虽然不能复制,但能保证自己的生物结构不破坏,一旦从冰箱里出来化了冻,仍有兴风作浪的可能。
此外,新冠病毒很能「粘」,能附在各种材质表面并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常温条件下,在空气中只能存活三小时的病毒,在塑料上需要三天左右,才会下降到感染力水平以下。
除了物理条件外,不管是海鲜加工厂、贸易物流站,还是生鲜市场,这些场所相对封闭,低温潮湿,人群密集,充满了体力劳动和大喊大叫带来的深呼吸,更有利于病毒的传播。
这也就难怪新冠病毒会“ ”冷冻食品了。
但大家也不用慌,这并不意味着各种冷冻产品就能传播新冠病毒。
2.冷冻产品能照常吃,不用恐慌
这里要说明,食物检测出病毒≠吃食物能感染病毒。
一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新冠病毒「食物传人」的确凿证据。
新冠病毒只能感染活的生物体,而不能感染已死的食材并在其中复制。海鲜和猪、狗、鸡、鸭等家畜也很难感染新冠病毒,所以尚未出现在食材内部发现新冠病毒的案例。
闹得沸沸扬扬的「三文鱼」,也只是表面粘了病毒核酸而已。
另一方面,即使是塑料皮上「粘」着病毒,也不代表它有感染性。
每次新闻出来,都有不少市民朋友询问:各种冷冻产品是不是不能吃了?答案是:不必过度担心。必要的防疫意识当然重要,但不必因此拒绝所有冷冻食品。
这首先是「量」的问题。所谓「脱离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这一规律病毒也满足。要能感染人、能致病,不但要有一定量,还有活性方面的要求。
这些经过大半个月的国际冷链运输过来的食材,上面的病毒往往已经数量减少、活性降低,传染性不再高了。比如上面提到的烟台三家企业,对接触阳性样本的43名工作人员进行核酸及抗体检测,对追踪到的306名相关人员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
当然,「量」的问题并不绝对,国家能够快速检出问题产品,也是一重关键保障。
中国的检验检疫系统一直在紧盯着进口冷链食品,在保证正常贸易的同时,不停地开展风险监测,限制从疫情严重的地区和企业进口,并要求企业自检自查,尽力将绝大部分危险拦在民众的日常采购和接触之外。
那为什么不像网友们说的那样,干脆暂停进口冷冻水产和肉类食品?
因为尽管新闻频发,但从实际的统计数据来看,冷冻食品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概率仍然极低。
在7月11日公布的全国海关风险监测数据中,全国共抽样检测样本227934个,其中只有5个阳性。如果因噎废食,一概禁止进口,反倒会影响国内市场的平衡,造成食品连锁涨价。当然,很多人都会有「万一……」的疑问,那也不用怕。
3.肉类做熟+勤洗手,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即使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买到了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产品,也不用过于担心,加热做熟就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新冠病毒和大多数病毒一样,有个致命弱点:怕热。
病毒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蛋白质外壳,里面装着少量遗传物质。加热会使蛋白质变性、遗传物质失活,进而消灭病毒。加热到 56 °C,保持 30 分钟,就可以彻底杀死新冠病毒,煮沸则更快。
只要在购物和烹饪的时候注意以下要点,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将病毒吃进肚里:
购买生鲜和冷冻食材时,避免直接用手触摸,或及时进行手部消毒;
生食拿回家后,可用医用酒精消毒表面;
烹饪时注意生熟分开;
食材尽量烹熟,也可以防止细菌、寄生虫作祟;
外出回家、处理完食材后,一定记得好好洗手。
根据专家和权威机构的预测,新冠疫情将会在全球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要用正确的心态对待可能会不断出现的「阳性」消息。
而勤洗手、勤通风、生熟分开……这些习惯不应该是在疫情期间才被重视,而是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