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文学“守夜人” “风华正茂”书新篇

近日,《夷陵文学评论1978-2020》评审会评审通过了由夷陵文学艺术评论家协会主席袁国新独立撰写的本土文学评论,标志着夷陵文学评论的发展又前进了一步。那么这部26万字的文学评论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夷陵迎来了文学艺术的春天,几十年来,陆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看着欣欣向荣的文化发展局面,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袁国新冒出了一个念头,把这些优秀的作家、作品记录下来,将这份精神财富传递下去,让后人能够汲取这些精神营养,也为夷陵作家继续提高、攀顶登峰、创造新品提供参考。

2012年,袁老开始着手准备,整理自己以前的评论文章,收集各位名家资料撰写新评论。为了不遗漏夷陵每一位作家、每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年过七旬的袁国新每天沉浸在自己6000多册的书海里翻找资料,常常忙到凌晨三点还不能入睡,“因为我的书比较多,又分别放在二楼和三楼两个书房里面,所以要搭起架子,爬上爬下,一会儿抱上来一摞,一会儿抱下来一摞,抱到一楼的写作室来,这样最难的就是找书,一找就是一天,有时候一本书找得昏天黑地。”

找到了书,才只是工作的第一步,在一部部文学通讯、期刊杂志上,袁老一期一期的翻,一页一页的查,并多方打听,核对作者、作品信息,历时八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包括作家写意、群落画像、作家集评等九个方面内容的《夷陵文学评论1978-2020》,这部26万字的作品对1978年至2020年夷陵文学发展状况、作家群落、重点作家作了详细纪录,对重点作品及版画、歌剧等艺术作品作了全新诠释。“它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有很强的可读性。从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夷陵乃至宜昌评论界的空白,这部书勾勒了夷陵三代文艺家的群像,是一部深沉的夷陵文学史料。而袁国新的评论就是夷陵文艺家几十年沉甸甸的成果录,是系统性透视夷陵文学创作的‘现场批评’,为推动夷陵文学艺术出作品、出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夷陵区文联驻会作家、《新三峡》执行编辑易晓燕评价道。

6月19日,袁国新的夷陵评论集通过了专家评审,发表出版指日可待,看着自己多年的成果终于要面向大众,袁老说,能够为夷陵文学做一点微薄的贡献,使夷陵能够有自己的文学史,有自己的作家论,有自己的作品论,他感到十分欣慰,也希望这本书出来以后能够传播到更多的读者手中,带动大家共同为夷陵文学的明天努力奋斗。

作为一位年逾古稀的文学评论家、基层文学的“守夜人”,几十年来,袁国新始终对文学艺术保持着风华正茂的状态,以孜孜不倦的勤勉探索着文学艺术殿堂,用自己布满皱纹的双手,敲打出夷陵文学的未来。袁国新表示,在完成自己已经计划好的长篇写作外,如果还有时间、有精力,接下来就想写三峡人、三峡作家,“或者是叫宜昌作家,或者叫宜昌的三峡作家,写他们从哪里出发,向哪里抵达,通过这样一个探讨,写出宜昌作家队伍的艺术精神、艺术历程。”

云上夷陵记者:胡中雪

责编:鲁彬彬

审核:朱家梅

评论一下
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