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抓“三在”工程 关键要抓“心”

中共夷陵区委书记 王玺玮

编者按: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以“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群众生活在集体中、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 ”为主要内容的“三在”工程。从今天起,本报开设“书记话‘三在’”专栏,陆续推出县乡村党组织书记对深化“三在”工程的理性思考、实践探索,以期继续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务实重行、落地落实,把宜昌基层党建工作抓出实效、创出品牌,助力宜昌全面实现“一高双争三决胜”目标任务。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家冲村聆听了渔鼓调版《党员公约》后指出“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党员干部把党的作风和纪律要求牢牢记在心中,这种办法很好。”这是夷陵区实施“三在”工程的生动缩影。进一步抓细抓实“三在”工程,要力量下沉,精准服务,抓住群众之心。

一是要在“走心”上下功夫,与群众同行,为党守好民心阵地。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巩固执政根基,需要广大党员从内心深处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多下“走心”功夫。要和群众想到一起,知其虑。党员干部来自群众,本是群众中的一员、人民的一部分。要摆正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牢记“公仆”身份,刹官威、祛官气,把群众视为亲人、友人、师长,与群众打成一片,在平等接触和交流中加深感情。要和群众说到一起,谈得拢。要讲群众听得懂的话,善于把官方的话、专业的话,转化为适应群众口味的“土话”“方言”。比如精准扶贫入户时,问生产经营性收入不如问种了几亩地、养了几头猪、收了多少粮食。要能耐心倾听群众讲话,尤其是抱怨的话,要能设身处地、平心静气地看待群众问题,在其中找到合理成分。要和群众干在一起,带领干。群众最为实在,他们不光要听“唱功”,更要看“做功”。要把解决群众最关心、利益连接最直接、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作为“必修课”,进得去百家门、解得了百家忧。夷陵区通过开展办好“天大的小事”行动,把一件件“小事”办成了回应民意、凝聚民心的“大事”,为征地拆迁、重大项目建设等“难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民意基础。

二是要在“贴心”上下功夫,提供多元服务,让群众圆梦在集体。健全公益型、互助型、服务型组织,让群众在组织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人生价值。群众服务有组织。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多元功能,从治安调解到红白理事,从文体活动到生产经营,都要有组织覆盖,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对症下药,起到发动、引领、服务群众的关键作用。群众困难找组织。只有对群众投入真感情,在群众有困难的时候,才能想到你,离不开你。切忌出现“懒得办”“很难办”“不能办”“不会办”的现象。比如,对老年人、残疾人等接受能力不强、行动不便的群体,通过代办式、保姆式服务;对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采用帮衬式、呵护式服务;对青少年群体则采用引导式服务,让群众从组织中能够随时随地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与方法。群众致富靠组织。 社会组织是个人锻炼、成长的平台,要鼓励群众通过积极参与社会组织,让其在劳动中找到集体、找到快乐、找到人生价值。三峡坝区移民谢蓉将峡江秀艺“牵花绣”传承并发展成为产业,创办峡江绣女合作社,带领一批赋闲在家的移民妇女灵活就业,长久致富。秀水天香茶业有限公司组建高山云雾茶叶专业合作社,采用“10元入社”的方式吸纳贫困户进入,共同经营茶园,带动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基层组织要把群众的“微心愿”当作自身使命,帮助群众找门路、找方向、找平台,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是要在“筑心”上下功夫,凝聚组织战斗力,成为基层群众主心骨。党的基层战斗堡垒建在哪里,红旗就插在哪里,战斗力就从哪里涌现。把党支部筑在群众心里,老百姓就有了充分尊重、充分依靠、充分信赖的主心骨,就可以遇事不惧、战天斗地。用硬气赢得尊重。鼓点正才能军号响。一个党支部如果自身问题一大堆,群众的认可便无从谈起。要牢牢抓住基层党建工作的“牛鼻子”,把“硬”标准贯穿始终,实现政治硬、思想硬、组织硬、作风硬,让群众充分尊重。用实干赢得依靠。支部是头雁,头雁往哪里带,雁群就往哪里走。基层支部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基层群众往前奔,用实干业绩赢得群众依靠。许家冲村党建强在哪里,关键在村党支部创新“三约三引”模式,带领群众把一个“一穷二白三缺地”的移民大村建成了产业强村,“我们能致富,全靠党支部”绝不是一句客套话。用担当赢得信任。党员是先锋队,在任何时刻都必须担当在前、冲锋在前;支部是战斗堡垒,在何种情况都必须战斗在高地、挺立在一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夷陵区111个临时党支部、4700多名党员干部、1200名社区工作者投入到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团结带领60万夷陵人民形成了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

原文链接:

http://epaper.cn3x.com.cn/sxrb/content/202006/05/c147434.html

责编:鲁彬彬

评论一下
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