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观老乡您别慌,身边就有共产党”,这是一条悬挂在夷陵东城试验区陈淌坪夷陵区发热病人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内的朴素的标语,这标语上的话,成了该场所内医学观察病人的定心丸,党在身边,温暖就在身边,信心就在身边!
按照夷陵区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安排,陈淌坪区发热病人集中医学观察场所于1月31日组建,2月1日正式接收需要进行医学观察的发热等症状病人。
该场所于2月4日经请示夷陵区委组织部同意,由夷陵区东城试验区党工委批准,正式成立夷陵区发热病人集中医学观察场所临时党支部。
2月4日18时接到东城试验区党工委正式批复后,临时党支部11名党员随即在场所临时病房楼外的空地上召开了第一次支部会,会议朴素而庄严,没有会议桌椅,没有麦克风,只有一面鲜艳的党旗和11颗炙热的心。全体党员面对党旗,面对留观病房里面的病人,庄重的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11个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毅然决然打赢防疫战的决心,也更加温暖了病人们忐忑的心,在临时隔离病房里面响起的掌声,感染了在场所有的每一个人,许多人在朗读誓词时眼中噙满泪水,但透过晶莹的泪,看到的是火热的心。
临时党支部书记孟小云来自于夷陵区政府办公室,1月30日他接到负责组建区发热病人集中医学观察场所的命令,没有丝毫犹豫,坚定的接受了任务。
作为全区第一个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在组建初期面临着经验不足、物资不充分、人员需要整合、职责需要规范等情况,但来自区政府办、夷陵医院、区疾控中心、东城试验区管委会共24名工作人员,在临时党支部的带领下,一个个成了搬运工、保洁员……从9时到23时,100个病房全部布置完毕,窗明几净的房间布置,调试完好的设施设备,一应俱全的生活物品,确保了病人从门诊到观察区直接入住的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减少了发热病人在外的滞留时间。
2月1日,第一名病人黄阿姨正式入住,医疗组、清洁消杀组、秩序维护组、后勤保障组各自也有了明确的工作职责并积极的运转起来,所有工作人员职责清晰,遇事不乱,分工明确,补位及时。所有工作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完全没有临时组建的磨合困难。
2月3日,经过3天的工作运行和全体工作人员的每日工作研讨,观察场所各项工作制度和规范流程陆续制定并完善,包括医护人员工作标准、消杀工作规范、安全保障工作制度等,实现了以制度指导工作,以规范促进工作。
“我是一名党员干部,在疫情面前需要我去做些事情”,这是接到命令后孟小云向正在休产假的妻子说的话。
杨正龙,夷陵医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他说“组织安排我联系这个点,我不应该坐在办公室里联系,我要和同志们在一起”。“我希望我会变得和父亲一样,一样的有担当。我希望我会不再那么沉默,会对爱的人大胆的表达”,这是杨正龙在奔赴一线后他儿子写的日记中的一段话,疫情面前老杨不止一名党员的担当,更有一名伟大父亲的情怀。
孙晋,夷陵医院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场所医务组负责人,临时党支部委员。孙护士长的丈夫刘浩然,是鸦鹊岭派出所民警,自疫情发生以来,夫妻二人在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已经有20多天没有见过面,家里4岁的儿子20多天里没有得到父母一次的拥抱。在场所内,孙晋是“内当家”,作为一名资深护士,她一方面要负责医护统筹安排,及时做好各类物资的统计调配,全员的生活安排,还要做好各类病人信息的汇总上报等等,往往一天忙完,已经是深夜人静。
李小华,夷陵医院副主任医师,临时党支部委员。年前本应该在武汉进修的李医生在疫情发生后坚决的返回医院,回到岗位,在接到进驻这里的指令后,义无反顾的投入工作。他是场所内的“犟驴子”,既任劳任怨,又会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而为一项具体标准去反复“争论”。鲜为人知的是,在疫情管控后,他、妻子和孩子、母亲被分隔在了3地,但他的家人们克服了生活上所有的困难,反过来经常的为他打气加油,守望相助,爱见证一切......
姚田、姜邵军、安济林、高明军、闵兴华、袁海冯是夷陵区东城试验区6名普通党员,也是6名退伍军人,在接到试验区党工委召集退伍军人参与疫情防控的号召后,他们在第一时间主动报名,最快速度自行集结这个观察场所,以这里为新的战场,全天候24小时执行安保和秩序维护任务,是这里病人最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面党旗就是不胜不归的阵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战中,夷陵区发热病人集中医学观察场所临时党支部全体党员,无怨无悔,逆行而上,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责任和担当。
(编辑谈金临 鲁彬彬 责编朱永杰 高秉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