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关键时刻必有担当。夷陵区融媒体中心全员第一时间进入“战时”状态,深入疫情一线,用手中的笔、话筒和镜头,记录疫情防控的最新进展,全面、准确、及时推送各类疫情防控信息,为打赢战役凝聚信心和力量。
战“疫”先锋队
一线记者发回的现场报道,能让大家近距离看到真实的现场。无论是医护人员,人民警察、还是媒体记者,亦或许许多多奋战在一线的工作者,他们都在为战胜疫情而努力着、坚守着......
“我在小溪塔过年,随时接受任务!”疫情阻击战打响,在新闻股这支先锋队伍中,党员熊伟第一个“请战”。自腊月二十九起,他便开启连续作战模式,中间没有一天休息。作为副股长的他,白天协调调度、奔赴一线采访,晚上写稿到深夜成为常态,写完直接在办公室睡下。
他主动请缨,深入到夷陵医院隔离病区采访。汗水湿透了衣服,水汽模糊了视线,拍画面只能“跟着感觉走”。
“熊哥,回家休息一下,长期劳累会降低身体免疫力。”连续奋战,大家都担心他身体吃不消,纷纷劝道。“没事,我还可以,扛不住了再换他人。”在他看来,这是记者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党员,更应带头。为了不影响家人,他带上睡袋,工作、生活全都在办公室。
白天采访,晚上加班已成为了一线记者的生活常态,他们就着泡面将当天采写的稿件,第一时间制作完成并发出去,这就是媒体人的职责!
妻子有孕在身需要陪伴,外地同事无法返岗、单位人手不足,记者毕仁科果断将爱人送到了岳父家,全身心投入采访工作中。作为跟随主要领导采访的他,很多采访任务在晚上,但接到任务毫无怨言,采写稿件到深夜是常态。
“没事别去人流集中场所”,这是新闻工作者对公众的告诫。转过身,他们却逆流而上。这是疫情中最富勇气的逆行!
风风火火的女记者王雪娇,在这次防控阻击战中依旧风风火火。“我是记者,我不上谁上!”深入医院隔离病区采访,有她!爱美的她,脸部严重过敏,领导和同事都劝她在家休息,但始终坚守岗位、准时到岗接受采访任务。
女记者杨帆是双胞胎妈妈,两个小家伙分别送到了老公和自己的父母家。半夜得知老二高烧38度多,会不会感染?交通管制出不来,出来了又回不去,怎么办?内心饱受煎熬……第二天早上正焦虑的她,得知孩子烧退了一点点,37度多,叮嘱父母找村医帮忙量体温后,又投入到了工作中。
女记者胡中雪,在接到宣传任务的指令后,退掉回河南老家的车票,加入到值班队伍序列。
樟村坪大雪封山,女记者金晓燕步行三个多小时走出大山,投入一线宣传报道。
移动编辑部
平凡中见真情,大事前看担当。带着家人的理解,他们步伐坚定,转身逆行,用笔尖书写着对这份职业的忠诚与担当!
“我春节不出门,就在小溪塔,值班我先上!”共产党员、编辑股股长高秉龙,综合股股长罗少锋像往常一样,冲在了最前面。“有电视文稿随时通知我到单位”“有制图随时@我”“我带着笔记本,有任务随时安排!”
党员带头,其他干部职工也不甘落后。无论在城区还是外地,接到电话通知,“好的,马上”是他们给出的唯一答案。已经调整岗位的卢薇、彭莉依旧坚守编辑岗位,编辑谭羽利在返夷途中依然不忘工作,一有任务哪里都是办公室。
从1月22日开始至今,编辑们24小时值班,火力全开。1月22日早晨7:29分,《云上夷陵》在全省各县市级融媒体平台中率先发声,编发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防控工作的通知》,给还正在加紧办年货、准备热热闹闹过大年的市民敲响了警钟。
一次次高效的信息转发、传递,让全体干部群众足不出户,尽知夷陵事、天下事。
视频特攻组
怎样让新闻作品更加鼓舞士气?怎样以创新的方式让各类科普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年轻党员、主持人李飞在加班加点完成节目播音之余,积极投入抖音小视频的创作中,专题股党员杨宏音每天都坚守在视频拍摄一线。“众志成城抗疫情”专题视频节目、Vlog《致敬最美逆行者》、《我学会戴口罩》系列等10多个小视频陆续推出,很快被群众广泛传播。
制作股“老黄牛”李仟军、李宏庆从腊月二十九开始就没休息过一天,每天都会到单位,绝大部分时间加班到凌晨。每每接到制作任务,他们总是毫不犹豫,准时赶到。
截至2月10日,融媒体中心“五大平台”每天发稿近700条,累计发稿8600多条次。精心打造的“众志成城 防控疫情”专栏,累计阅读人数达150多万人次。
来源| 夷陵旗帜
图文| 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电教中心
审核| 陈人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