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子声声映峡江 非遗传承润初心

为深入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近日,由夷陵区文化馆(非遗中心)主办的长江峡江号子培训班在非遗传承基地(三峡人家风景区)正式开班。来自全区的50余名长江峡江号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爱好者及景区工作人员齐聚此地,学习传承这一承载千年长江记忆的文化瑰宝。

长江峡江号子承载着峡江先民的劳动智慧与生命力量,堪称“回荡千年的峡江绝唱,镌刻岁月的纤夫心声”,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培训特邀长期从事艺术策划创作、非遗保护及理论研究工作的专家梅俊明及长江峡江号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严明军授课,课程涵盖理论讲解与实践操练两大板块。

理论课堂上,专家深入浅出解析峡江号子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及保护传承路径,详解拖杠号子、推桡号子等代表性曲牌的文化内涵,生动剖析长江峡江号子创造性转化的实践案例。实操环节在三峡人家风景区——龙津溪畔开展,长江峡江号子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春善现场示范高亢铿锵的喊唱技巧、一领众和的表演形式,纠正学员发音与肢体动作,从气息控制到节奏把握逐一指导,让学员快速掌握“喊为主、唱为辅”的核心要义。三峡人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与文化氛围的纤夫古道、依山而建的巴王寨,与峡江号子所承载的劳动记忆、民俗风情高度契合,为学员打造了“实景式”学习场景。

“‘三尺白布哟,四两麻个哟’,跟着传承人喊出号子的那一刻,仿佛感受到了当年纤夫战天斗地的韧劲!”参训学员李女士感慨道。培训期间,学员们在景区实景中反复演练,时而模拟平水行船时的舒缓悠扬,时而再现闯滩过险时的紧促高昂,号子声回荡在峡江两岸,成为景区内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培训结束后,所有参训学员前往秭归非遗小巷、长江峡江号子非遗传承基地进行交流学习。

夷陵区文化馆(非遗中心)负责人表示,此次培训是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举措,既让长江峡江号子这一古老艺术在原生环境中得以延续,又为景区注入了深厚文化底蕴,实现了“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双向赋能。下一步,文化馆(非遗中心)将持续开展非遗“六进”活动,培育更多青年传承人,让千年峡江号子焕发新的时代活力,为夷陵文化自信自强注入不竭动力。

(通讯员:邓艳丽 责编:陈铭 审核:朱家梅)

评论一下
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