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夷陵区委党校2025年青干班(第二期)赴黄花镇牛坪村开展为期四天的“四同”教育。在干部教育实践中,夷陵区创新探索“四同”教育模式,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为核心载体,打破传统课堂边界,让青年干部走出机关大院、走进田间地头、融入群众生活,在实践中锤炼党性、涵养情怀、提升能力,为新时代干部教育注入鲜活动能,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探索出“夷陵路径”。
以“四同”为镜,照见初心与担当
“四同”教育的核心,在于让干部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扎根基层。在黄花镇牛坪村的实践中,青年干部们住进农户家中,清晨随群众下田劳作,傍晚围坐庭院话家常,深夜参与村书记夜话,组织生活会,在烟火气与泥土香中架起干群连心桥。
这种教育模式摒弃了纸上谈兵的理论灌输,将党性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与群众共饮一壶茶,听他们细数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茶叶有了合作社的生活变迁,读懂政策落地的民生温度;在与群众同坐一张桌,在农家腊酒浑的质朴饭桌上帮农村独居老人办社保,体会“民生无小事”的深刻内涵;与群众共上一堂课,围绕乡村治理、邻里矛盾等实际问题与基层干部交流探讨,在思想碰撞中明晰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四同”如同一面明镜,既照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照见干部肩上的责任与担当,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宗旨意识从口号变为行动。
以“实干”为尺,丈量群众的温度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四同”实践中干部们最深的体悟。在田间地头,干部们跟着群众学习挖红薯、扯杂草、整理茶园,从分不清苗与草的生涩,到掌握顺着根须松土,浅除表土护菜根的农事技巧,汗水浸湿衣背、手掌磨出薄茧的过程,让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不再是文字描述,而是切身感受。
实干不仅是体力的付出,更是情感的共鸣。干部们主动帮群众解决小事,而群众的回应同样真挚:干部生病时,农户连夜熬煮米汤;劳动间隙,农户端出解暑凉茶、分享家常小菜;离别时,农户塞上手作瓜果,反复叮嘱“常回来看看”。这份双向的真诚,让群众的温度可触可感,也让干部们深刻认识到:干群情谊从来不是靠说教建立,而是在共同劳作的汗水中、互帮互助的细节中自然流淌。
以“创新”为钥,解锁基层治理新路径
夷陵区“四同”教育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体验式、互动式教学贯穿始终,彻底改变“灌输式”教育的局限,让干部在真实场景中学习群众语言、掌握群众工作方法,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在政策宣讲中,干部们摒弃书面语,改用家常话,把医保新政、乡村振兴补贴等政策讲明白、讲透彻,让群众从听不懂变为“心里亮堂”;在乡村发展讨论中,干部们结合理论知识,与群众共商“中药材深加工”“农旅融合打造采摘园”“电商直播助农”等思路,将群众的实践智慧与政策导向结合,形成接地气的发展方案;在“农民+青年干部运动会”中,通过田间运粮接力、拔河比赛等趣味项目,打破干群身份隔阂,在协作拼搏中凝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这种干部向群众学、群众跟干部干的互动模式,不仅提升了干部的实践能力,更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
以“初心”为灯,照亮为民之路
“四同”教育的本质,是一场深刻的初心淬炼。在基层一线,干部们见证牛坪村的变迁,看到了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效,读懂了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的实践逻辑;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干部们从农户踏实干活才是本分的坚守里,学到了勤劳坚韧的品格;从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的基层工作方法中,悟到了暖透民心的服务真谛。这种初心的觉醒,最终转化为行动的自觉。许多干部表示,回到岗位后,将以“扯草分苗”的耐心厘清工作头绪,以“同劳动共奋斗”的热情融入集体,以“讲家常话”的真诚服务群众。“四同”教育如同一盏明灯,不仅照亮了干部扎根基层的前行之路,更让“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初心,成为每一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夷陵区开展“四同”教育,是干部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更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生动探索。它以“接地气”的方式,让青年干部在实践中成长、在互动中进步,既提升了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又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夷陵经验”。未来,随着这一模式的持续深化,必将有更多青年干部带着对群众的深情、对工作的担当,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通讯员:姚润 责编:陈铭 审核:朱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