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 “小作坊”! 龚家河村中药材加工迎 “提档升级”

“以前收白芨,得挤在200平方米的小场子里,晒货、存储都费劲,现在加工厂升级了,还建了冷库,往后卖货再也不愁了!”917日,在夷陵区雾渡河镇龚家河村的圆福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开业现场,村民们看着村内闲置厂房变成加工厂,难掩兴奋。从2009年零星种植到如今1300亩规模,白芨已成村民“致富草”,而此次加工厂提档升级,正为这份“致富账”添上关键一笔。

一片“致富草”,一道产业“瓶颈”

“最早是宝成带头种,从云南、陕西引的好苗,没想到一搞就是十几年!”说起村里的白芨产业,村民们总提起致富带头人李宝成。2009年底,李宝成试种优质白芨苗,如今全村400多户跟着种,1300亩白芨年产1200吨,还新推“猕猴桃+中药材”套种模式,产业势头越来越旺。可红火背后藏着愁。李宝成自办的收购加工场只有200平方米,遇上丰收季,鲜货堆不下、难存储,成了制约产业扩规模的“拦路虎”。“村里有座2000平的闲置厂房,要是能改成加工厂就好了!”这成了村民和村干部共同的心愿。

两笔“衔接款”,三方拧成“一股劲”

2024年,龚家河村先争取到60万元衔接资金,把原村委会改造成白芨中药材加工厂,解决了“有无”难题。但随着产业发展,设备不足、缺冷库等新问题冒了出来。“得再升级!不仅要能加工,还得能存住货、提品质。”村党支部书记王彬在村民代表会上拍了板。

今年,村里再次发力,向上争取衔接资金47万元,村民自筹1.5万元,启动加工厂提档升级项目——添设备、建冷库,把2000平方米的厂房彻底盘活。为了把事办实,村里专门成立项目领导小组:镇政府驻村领导当组长,村党支部书记任副组长,村两委、村民代表、村务监督人员组成专班,每天泡在工地盯进度、查质量。

“镇里项目办、财政所常来现场指导,资金按《湖北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走,专款专用、报账制管理,一分钱都不能乱花。”财政所工作人员翻着台账说,从设备采购到冷库施工,每一步都让村民看得明明白白。

一次“大升级”,多方共享“增收果”

“项目完工后,上半年能收茶叶鲜叶,下半年加工白芨,一年到头不闲置!”龚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彬算起了“效益账”:“加工厂升级后租给市场主体,既服务茶叶、中药材两大产业,还能带动400多户村民销售。估算下来,村民户均年增收能多3000元,村集体每年还能有5万元左右的租赁收入。”

如今,龚家河村的白芨地里,绿油油的苗长势正旺;加工厂里,工人们忙着加工白芨。“以前愁‘卖难’,现在盼‘丰产又丰收’!”李宝成望着升级后的厂房,眼里满是期待。这场从“小作坊”到“多功能加工厂”的转变,正让龚家河村的“致富草”,长成更粗实的“增收树”。

(通讯员:易苏丹、李萌萌 责编:谭羽利 审核:朱家梅)

评论一下
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