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们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载风雨兼程,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精神,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在烽火硝烟中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与荣耀。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地处长江中上游咽喉之地的宜昌,不仅见证了惊心动魄的宜昌大撤退,更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宜昌抗战剧团犹如暗夜中的璀璨星火,以艺术为锐利武器,唤醒沉睡民众,鼓舞前线士气,成为了宜昌人民英勇抗敌的一面精神旗帜。
峡江烽火,精神火种在危亡中点燃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肆无忌惮地侵占了东北三省,中国大地笼罩在了战争的阴霾之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铁蹄迅速践踏华北大地,战火迅速蔓延至华中地区。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宜昌成为西南大后方的最后一道屏障和物资转运枢纽,战略地位骤然凸显。日军对宜昌实施疯狂轰炸,古城在硝烟中颤抖,百姓流离失所,山河破碎的惨痛现实激发起宜昌人民的爱国热情。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深入人心,各地群众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宜昌作为连接前线与后方的重要节点,亟需凝聚民心、动员群众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宜昌抗战剧团应运而生。但剧团的成立并非一帆风顺,在党组织的精心策划下,共产党员冷善远疏通了国民党第六区党务专员公署和宜昌县党部的关系,使得剧团得以合法成立。然而,国民党县党部却坚持要由县党部干事刘绍安任剧团团长,冷善远任副团长。为了便于开展活动,这个抗日救亡宣传团体表面上属于国民党宜昌县党部,但实际上是中共宜昌地方组织领导的,保持了剧团工作的独立性。
剧团成立之初,便明确了其抗日救亡的使命。他们深知,艺术是唤醒民众、鼓舞士气的有力武器。因此,剧团成员们纷纷拿起笔和舞台道具,用戏剧、歌曲等艺术形式将抗日的理念深入人心。剧团的成立,不仅为抗战宣传增添了一支生力军,更为宜昌人民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宜昌抗战剧团成立不久,便建立了党支部,剧团迅速发展壮大,先后有30多名党员在剧团工作过,在剧团参加演出的达210多人。党员人数不断增多,演出队伍日益庞大。他们不仅有专业的演员,还有许多业余爱好者自愿加入,共同为抗战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演员们虽然来自不同的阶层和背景,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用艺术的力量唤醒民众,共同抗击日寇。
从1938年到1940年夏,剧团先后由宜昌特支、宜昌中心县委、湘鄂西区党委领导,党的主要负责人李声簧、王致中、钱瑛、何功伟等都直接领导过剧团的工作。剧团有简章、团歌、团徽,明确规定到街头、集镇宣传演出,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热潮。剧团先后公演了五幕国防剧《突击》、《古城的怒吼》和三幕国防剧《中华民族的子孙》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宜昌城区掀起了抗日教亡热潮。
艺海砺剑,剧团抗日宣传的壮阔实践
武汉沦陷后,宜昌成为了抗战前沿的重镇。宜昌抗战剧团挺身而出,成为了抗日救亡运动的中流砥柱。他们创作和排演了大量反映抗战现实的剧目,如《放下你的鞭子》《松花江上》《保卫宜昌》等,这些剧目紧扣时代主题,深刻揭示了日军的残暴行径、人民的深重苦难以及军民的英勇抗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时,演员们声情并茂的表演常让台下观众热泪盈眶,许多青年当场表示要报名参军、奔赴抗日前线。《保卫宜昌》结合宜昌地理特点和战略地位,展现宜昌人民保卫家园的决心和勇气,极大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日斗志。
剧团的活动范围不仅局限于宜昌城区,他们还深入枝江、宜都、当阳、远安、沙洋、四川万县等地,行程逾三千公里,沿途书写“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大幅标语,相继演出800多场次,公演献金2000多元,征募寒衣300多件,征集慰问信1000多封。剧团到四川万县公演《凤凰城》,万县各界给予“创万县话剧新纪元”的高度评价。著名作家、戏剧家老舍和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后为剧团题词。老舍题词:“我们只知为抗战建国尽心尽力,教那没良心的去计较私利吧!”陶行知题词:“抗战剧团 艺壮山河”。
除了戏剧表演,剧团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他们组织歌咏队,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让激昂歌声响彻宜昌街头巷尾。他们在城镇墙壁上绘制抗日宣传画,用生动的图像揭露日军的侵略罪行。他们还深入农村,通过讲故事、说快板等形式,向农民宣传抗日道理,动员他们积极支援抗战。他们深入城乡各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开展抗日宣传,将抗日种子播撒在峡江两岸的每一寸土地。
在演出抗日救亡剧目的同时,剧团成员还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组织募捐活动及慰劳抗战伤员活动。据《抗战剧团纪念册》记载:“此间抗战剧团,于前日在新生戏院出演《中华民族的子孙》三幕国防剧,慰劳驻宜各医院受伤将士,武装将士接近2000人,秩序良好,全场抗敌空气异常浓厚。深信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之信念。昨日虽因天雨,观众仍极拥挤,闻该团拟演五天。”剧团成员还利用闲暇时间到医院照顾伤员,极大地鼓舞将士们的抗日士气。为了到前线抢救、接送难童,宜昌抗战剧团还组建了前线抢救难童的工作组,剧团成员陈然、程季华等人就曾冒着生命危险去沙洋前线抢救了100多名受苦受难失去父母、亲人的难童。除了把他们接回宜昌救济和转送后方之外,剧团还开办了文化补习班,为失学儿童补习功课。这些难童在剧团的关爱下得到了温暖和安慰,也被培养成了有理想、有抱负的新一代青年。
在艰苦的环境中,剧团成员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面对日军的轰炸和封锁,他们毫不畏惧,常常在演出中突然遭遇敌机来袭,却总能迅速组织群众躲避,敌机飞走后又立即回到舞台继续演出。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他们就把舞台搭在田间地头、晒谷场上;没有充足的服装道具,他们就自己动手制作,用旧衣服改做戏服,用木头制作道具枪。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在抗日宣传的第一线。
剧团的经费均为自筹,道具多为自制,必要的开支仅靠表演的收入来支撑。成员们不计报酬,全心全意投入抗战宣传事业。他们不仅在城区剧场举行多次公演,还在街头、近郊、工厂、码头、医院、难民收容所、儿童教养院和航空站进行广泛宣传演出。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宜昌城乡的每一个角落,用艺术的力量唤醒民众的抗日意识。他们的演出不仅让群众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抗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宜昌大撤退期间,剧团成员积极投身撤退组织和服务工作,帮助转运物资、照顾伤员和难民,为大撤退顺利进行贡献了力量。
1940年4月初,正当剧团继续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时,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下令直接控制该剧团。剧团党支部鉴于无法再独立开展活动,经宜昌县委和湘鄂西区党委决定,以经费困难为由,于4月27日在《武汉日报》上登报“宣告结束”,其成员分赴延安、重庆等地,继续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精神传承,跨越八十年的信仰接力
宜昌抗战剧团的斗争历程不仅为抗战胜利凝聚了磅礴力量,更铸就了“以艺报国、以文铸魂”的精神丰碑。他们用艺术的力量唤醒民众,让“亡国奴不如狗”的痛楚转化为“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在剧团的演出和宣传活动中,我们看到了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不仅用笔描绘出美好的未来,更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剧团的成员们,用他们的坚守和奉献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精神。他们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之中。他们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对强敌时不屈不挠的勇气,是危急关头舍生取义的担当。
八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宜昌党史馆前凝视着剧团成员的老照片和那泛黄的剧本时,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穿透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面对强敌时的不屈不挠,是危急关头的舍生取义,更是平凡人在时代洪流中迸发出的英雄气概。伟大的抗战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坚守与牺牲铸就的精神丰碑。
宜昌抗战剧团的精神不仅激励了当时的人们,更激励着今天的我们。他们让我们看到了艺术的力量和文艺工作者的担当。他们让我们明白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他们让我们懂得了只有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应该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更应该铭记那些在峡江边歌唱与战斗的身影,将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建设强国的实际行动。这既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抗战精神最生动的传承。前进的道路上,让我们继续发扬宜昌抗战剧团的精神,以艺术为武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夷陵区委党校 屈燕妮 责编:谭羽利 审核:朱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