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导演+夷陵作家 院线电影《桃花鱼》在夷展映

“脱贫不致富,还是个还。”4月11日,以乡村振兴、长江大保护及屈原文化为主题的院线电影《桃花鱼》在夷陵区平湖剧院放映。该电影根据市直驻秭归县屈原镇凤凰溪村乡村振兴工作典型事迹融合夷陵作家刘艳散文《想要个媳妇儿》改编。

走进放映厅,观影席坐满了慕名而来的观众,大家时而眉头紧锁、时而舒展笑容,情绪被电影情节深深牵动。

“想鱼哥,我就算是变成石头、变成山、变成桃花鱼,我都一定会等你!”影片里,熟悉的宜昌方言让大家倍感亲切,周翊涛、薛轲、向南林、王梅等宜昌籍演员均在影片中分别担纲主演与重要角色,全片充盈着满满的宜昌元素。

“可以说,是宜昌这片厚重的土地,是宜昌可爱的人民,是宜昌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以及深厚的峡江文化、瑰丽的长江大保护和奋力推行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催生了这部电影。”《桃花鱼》导演、编剧杜鸿铿锵有力地说道。

杜鸿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夷陵人,除了是一名导演、编剧,他也是一名作家。这些年来,他斩获了湖北省第十二届屈原文艺奖、第七届中国宝石文学奖、国家纪录电影金奖、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提名奖、第四届温哥华华语电影节最佳编剧“红枫叶奖”、第23届法国维苏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马车奖”等多个奖项。

“如果说,精准扶贫是党和国家帮助贫困人口生发内生动力,实现温饱消除绝对贫困,那么,乡村振兴则是在巩固精准扶贫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生而为人的自我觉醒,唤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自我崛起。”谈及电影创作,杜鸿侃侃而谈。

作为电影改编散文的原创作者,刘艳也深有感触,“《想要个媳妇儿》是我2017年创作的,当时,我是一名扶贫干部,在联系村走访贫困户的时候,看到很多光棍,他们渴望婚姻渴望家庭,却始终成不了家。我想,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有责任,用手中的笔去呼吁,呼吁社会、呼吁大家,都来关注这一特殊群体。”

看着电影中屈想鱼在挫折中奋进,在奋进中成长,刘艳眼含热泪,“勤劳才能致富,勤劳才能脱单。这也是电影传递给大家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

据了解,《桃花鱼》创作过程历时三年,影片以宜昌市乡村振兴工作的生动实践为原型,将“一村一品、一主两翼”产业振兴模式与撕心裂肺的苦恋和生动感人的人生逆袭以及宜昌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屈原文化品牌的创新转化,融合成宜昌故事,赋予这片土地深沉的文化力量与蓬勃的时代气象。影片先后入围第四届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亚洲艺术电影节金海燕奖。

(记者:杨菲 责编:谭羽利 审核:高秉龙)